ONE体育官网入口那些与我们渐行渐远的儿童传统体育游戏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童年

  ONE体育新闻     |      2024-01-22 17:14

  2024最新版ONE体育“使生活如此美丽的,是我们藏起来的真诚和童心”。童年,每一个人都曾经历,却久久难以忘怀。每一个人的童年,都与玩游戏密不可分。今天是六一儿童节,让我们停下脚步,回头看看自己小的时候那些令我们欢快和轻松的儿童传统体育游戏吧。

  毽子,也称“箭子”,是由古代的蹴鞠演变而来的一种传统体育游戏。早在1500年前的北魏时期,就已经有踢毽子的活动在流行了。我国最早记载有踢毽子活动的书是唐代释道宣所写的《高僧传》。从宋代开始,出现了用鸡毛做成的毽子,宋代高承的《事物纪原》曾说:“今小儿以铅锡为钱,装以鸡羽,呼为箭子亦蹴鞠之遗意也。”到了明清两代,踢毽子又得到进步发展,成为人们喜爱的民俗游乐活动。

  古代,毽子一般用羽毛和金属钱币做成。发展到现在,毽子制作的种类繁多,除沿用古代的办法以外,一般还有三种。其一,用金属片为底,以纸剪成各种花色缨的纸毽。其二,以各种色布条为缨,以大纽扣为底做的布毽。其三,以塑料做成的各色花毽。

  踢毽子活动在小孩子中间特别流行,他们三人一群,五人伙,边走边踢,花样也很多。在踢毽子中,按照身体的不同部位和不同踢法,出现了各种花样,诸如里外廉、拖抢、耸膝、突肚、佛顶珠、剪子、拐子等。踢毽子表演不仅有单人的,还有双人的合作表演。孩童踢毽子,还有儿歌:“一个毽儿踢八踢,马兰花开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九五六、九五七,九八、九九、一百一。”既是体育锻炼,又是数学启蒙。

  鞭陀螺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游戏,一种儿童游艺。由于各种玩法不同,在称谓上也有差异,如称抽陀螺、打陀螺、打地螺、抽地牛、赶老牛、打猴儿、打格螺、拉拉牛等。陀螺的历史十分久远,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先生认为“抽陀螺是有四千多年的历史的民间儿童游戏性竞技活动”。陀螺至迟在宋代就已传入日本,日语中陀螺用汉字“独乐”表示。陀螺在宋代叫做“千千车”,宋周密《武林旧事》就有记载。明清时期抽陀螺之风更为盛行。清《帝京岁时纪胜》记述当时北京正月“闲常之戏则脱泥钱,蹋石球鞭陀罗”。清代元璟《鞭陀罗》诗还描绘出清代北京满人贵族小儿鞭陀罗的情景:“京师小儿玉瑳瑳,紫貂裹袖红棉靴。嬉戏白三五,乐莫乐兮鞭陀罗。香尘堆里,牛羊马骡鞭个走珠,鞭个旋螺。

  陀螺有陶制、木制、竹制、石制多种,以木制居多。木制陀螺为圆锥形,上大下小,锥端常加铁钉或钢珠。陀螺制作方法也很简单,将木头削或旋成圆柱体,上端平下端渐尖即可。比较讲究的就是把陀螺内部挖空,外壁留一方孔,以使其旋转时能发出“嗡嗡”的声音,这就是“鸣声陀螺”。玩陀螺游戏主要是用鞭抽打,使其旋转不停以取乐。

  滚铁环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体育活动,是一项普及全国、深受少年儿童喜爱的运动项目。简单来讲,滚铁环就是手捏顶头是V字形的铁棍或铁丝,推一个直径66厘米左右的黑铁环向前跑,发出哗啷哗啷的声音。有的时候还在铁环上套两三个小环,滚动时更响。

  滚铁环这类游戏非常原始,从远古的荷马时代就有了,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发觉处的石器时代的文物中发现了与铁环类似的原型的石头饼,推断它就是供人滚来玩的玩具。不过在当时游戏的名字未必叫“滚铁环”,可能被叫成“滚石饼”,又或者是“米哩玛哩”(当时当地的沟通语言)。远在荷马时代,斯巴达儿童就有了滚圈子、木马、秋千等玩具,人们利用游戏对自己的后代进行生活、劳动等方面的技能教育和训练。

  捉迷藏是中国传统的民间儿童游戏,流行于全国各地。捉迷藏有许多种叫法,如“藏猫猫”、“摸瞎子”、“藏模糊”、“蒙老瞎”、“兵捉贼”、“藏猫儿”、“藏蒙哥”等。

  “捉迷藏”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自唐代起,才有了正式的文字记载。如唐代诗人元稹的《杂忆》中就有“寒轻夜浅绕回廊,不辨花丛暗变香,忆得双文胧月下,小楼前后捉迷藏”。由此可见,捉迷藏这种游戏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唐朝。

  20世纪80年代,捉迷藏占据着儿童游戏市场,受到孩子们的欢迎。他们喜欢那种刺激感,可以到处找人,然后在某个意想不到的地方找到小伙伴。至今,捉迷藏这个游戏给70后、80后留下美好的回忆。

  跳房子,也叫跳飞机,是一种世界性的儿童游戏,也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体育游戏之一,趣味性、娱乐性极强,曾深受广大儿童的喜爱。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相当普遍,在有些儿童游乐场、公园和小学操场等都会有跳房子的位置。有时就算在一块空地上,只要有一根粉笔或树枝,小朋友亦会在地上画起“跳房子”的九个格,然后一起玩。

  跳房子游戏最早起源于罗马帝国时期,最初的游戏规模有100英尺长,主要用于罗马步兵的军事训练。后来,罗马的孩子们开始模仿军队的这种训练,在他们自己的球场划线扔石,并且添加了一个评分系统。之后,“跳房子”游戏蔓延至整个欧洲,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儿童游戏。在中国,跳房子游戏始于清代,它不仅能提高儿童跳跃、奔跑和保持身体平衡的能力,还能培养他们团结、协作和锻炼身体的意识。

  跳皮筋,也叫跳橡皮筋、跳橡皮绳、跳猴皮筋,是一种适宜于儿童的民间游戏,约流行在20世纪50至90年代。

  皮筋是用橡胶制成的有弹性的细绳,长3米左右,皮筋被牵直固定之后,即可来回踏跳。可三人至五人一起玩,亦可分两组比赛,边跳边唱非常有趣。先由俩人各拿一端把皮筋抻长,其他人轮流跳,按规定动作,完成者为胜,中途跳错或没钩好皮筋时,就换另一人跳。

  风筝起源于中国,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在古代,风筝又叫做“纸鸢”或者“鹞子”,被称为人类最早的飞行器。相传春秋时期,著名的建筑工匠鲁班曾制木鸢飞上天空。后来,以纸代木,称为“纸鸢”;汉代起ONE体育官网入口,人们开始将其用于测量和传递消息;唐代时,风筝传入朝鲜、日本等周边国家;到五代时期,又在纸鸢上系以竹哨,风入竹哨,声如筝鸣,因此又称“风筝”。至宋代,放风筝逐渐成为一种民间娱乐游戏。

  明清时,风筝制作更加精巧。曹雪芹专著在《南鹞北鸢考工记》中,记载了几十种制作风筝的扎、糊、绘、放的工艺。

  历代放风筝的时间均有较强的节令性。宋朝以后,春季放风筝已成定例。清代,仍盛行春季放风筝。清人李声振在《百戏竹枝词》中说:“百丈游丝放纸鸢,芳郊三女禁烟前。”与北方风俗所不同,南方各地常有秋季放风筝的习惯,福建省内即多取九月初九重阳节放风筝,清末风俗画家吴友如先生在《纸鸢遣兴》文中题道:“闽中风俗,重阳日都人士女每在鸟石山、于山、屏山上竞放风筝为乐。”

  在放风筝的过程中,由于要不停地跑动、牵线、控制,全身的肌肉关节都要参加活动。急缓相间,有张有弛,有利于放松筋骨,活动肌肉。《续博物志》中说:“春日放鸢,引线而上,令小儿张口而视,可以泄内热。”《燕京岁时记》中还进一步阐明放风筝对眼睛有好处:“儿童放(风筝)之空中,最新清目。”“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炯。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是清代诗人高鼎在《村居》一诗中对儿童放风筝的情景的描绘。风筝是小孩喜爱玩物,每到春暖花开时成群结队争放风筝,并流传至今。